close

該如何畫畫? Part III 開啟感官體驗的繪圖課

我們雖然鼓勵經由觀察學習繪圖,但是當兒童或成人的繪圖主題-----被畫的靜物和繪者之間,沒有足夠的感情與份量,融入繪圖主題中,要畫出帶有情感成份的觀察景物,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無論是馬文巴特的觀察法或是凱文拼貼方式畫龍,寫實(畫形)的練習部份都多於感情表達部份,所以在觀察覺的過程必須是有計畫、用方法,來引導畫者表現對繪圖主題中的感情。

布施英利(Fuse Hideto)是一位教解剖學的教授,為了NHK電視台的節目到小學教三十位六年級小朋友美術課,他打算教學生畫魚。

第一天上課,布施英利先帶學生去海邊釣魚,每一個學生都有釣具,他讓學生們親身體會魚釣上勾後,用全身地力氣,將魚拉上岸做第一次接觸。   

第二天教授再帶學生進解剖教室,透過雙眼去觀察,魚麟片的排列、魚鰭的形狀,接著以刀劃開魚體,親眼所見魚還在跳動的內臟以及運作的器官,學生們獲得從來沒有過的驚喜體驗,漸漸地在解剖課程逐步進入尾聲的同時,魚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魚的前一刻還在水中優游的景象,和解剖後成為腥臭魚屍之間成為感官上鮮明的對比。在解剖結束後教授還帶學生們雙手合十,感謝魚體老師們所提供的善知識。

最後,布施英利再帶學生回到教室畫魚,雖然學生早就知道要畫魚,在繪畫課中教授也沒有教學生由觀察來畫魚,而是先開啟學生感官上的體驗(釣上活生生的魚、解剖時魚的腥味、以及逐漸死去的過程),透過充沛的感官體驗,轉化成為情感的凝聚力,讓學生將兩天的課程中對魚的想法畫在紙上,總結的情感回饋於具體的繪圖內容。 

布施英利認為引導學生的五感 (眼耳鼻口觸) 去感受真實而深刻的魚體驗,學生的繪圖自然會有豐富的表現,也就是說增強孩子的繪圖能力,不須要刻意去教孩子畫出寫實的魚( 有的老師會給學生畫照片、練習素描),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畫出對魚的感情,這些感情包含了面對生存價值的感受、面對死亡的惶恐、物種的之間的差異以及更多複雜情緒裡的多重思考,所以到頭來孩子表現的不僅僅是表面上所看到的魚形,在線條與色彩中還有孩子對魚這個生命的情感抒發,這些感情的內容才是使得繪圖課程有價值的原因,而不是在意魚的鱗片是否如實的一片一片的畫出來。

不論是模仿的方法或觀察的方法,任何一種方法都有可能畫出絕美佳作,然而布施英利和蒙特梭利士之所以都認為,繪畫是不能或不應該教授的,主要著眼於個人的特質與情感無法教授,它們是是創作的原動力,也是個人獨一無二的珍貴價值。因此提供孩子多重生活經驗來豐富其心靈,讓孩子的繪圖注入真實而深刻的生活體驗,繪圖自然會有活潑生動的表現,貧乏的繪圖內容,其實反應的是人缺乏的心靈態度以及空洞的生活經驗。

建議閱讀
不要畫筆的繪畫教室,    布施英利著 / 梁若琦譯,  如果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慧如 Ruby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