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肢體的須臾探測行為藝術的永恆

當藝術史繼續盲目而樂觀的向前時,有些藝術家離開了煉金室,直接把創作過程展示在觀者面前,他們向社會大眾伸出了友善的雙手,積極的走進人群為前衛藝術與生活建構可能的遠景,七月十日至十三日,由策展人同時也是行為藝術家的葉子啟,邀請來自各國的行為藝術家在台南,舉行為期四天的阿川國際行為藝術節「心與海」呈現個人的行為藝術,以及海灘的集體行為藝術兩種形式。

個人行為藝術展演__七月十日__複合感官的多重體驗

個人行為藝術展演場地在吳園公會堂,一棟由日本建築師矢田貝路所設計興建的典雅洋樓,周邊的庭院水池帶出台南鮮明的古城風格,由它取代美術館和畫廊的白色盒子做為展演場,與普遍的展演模式脫鉤,來比襯行為藝術的入世概念還真是非常的完美。

丁禹仲

人潮走進會堂,觀眾在特定時間、地點觀看/參與行為藝術展演,讓現場性附加了參與感,在行為藝術發展中是很重的資產。會堂的燈光適量沒有太超過的醞釀著即將開始的展演,空氣中還有些許浮動,第一位藝術家丁禹仲悄悄地開始表演,他走近群眾,鎖定某一位,縮短之間的距離直逼50公分的親密限度,這個距離遠小於社交場的1.5~3公尺的標準距離,顯然是他刻意把臉貼近陌生人,來探討人際關係的各種狀態。我們眼見觀眾對藝術家的意外的舉止從起初的難堪、不知所措慢慢地向轉成友善交流,它似乎在澄清長久以來我們先入為主的認定人與人的互動,是兩造各半的責任,然而丁禹仲像似心理學臨床實驗的表演卻提醒我們,冷漠與疏離人際關係的起點其實是來自於我們自己,他者就是我,對方不過是回應我而已。

01丁丁   

宇中怡

接著燈光暗了下來,舞台上響起丁麗萍悠揚的鋼琴聲,聚光燈落在身穿長版白色洋裝的第二位藝術家宇中怡身上,她專注而努力的吹著氣,在不久之後,暗藏胸前的兩顆氣球突然發出爆破的聲音,那刺耳的聲響搓破女性寄託於巨乳的願望與幻滅,以及整形失效的延伸。

宇中怡接著拿出充氣桶,換成用手推拉的充氣動作,並把另一個充氣桶交由男性觀眾幫忙充氣,更多觀眾加入了充氣行列,氣球雖然越變越大,但是它還是沒有破。很少有作品能讓在場的男士們汗流浹背,但是嘴角都露出淺淺的曖昧笑容。充氣是半機械式的類比做愛的動作,充氣後氣球變大也包含做愛後懷孕的象徵,暗藏於胸與腹的氣球也帶著充氣娃娃的聯想,三種性隱喻,外加張力、幽默、色情,三種效果完整呈現。 

 02心與海

Efi Ben-David

為了調整氣球終於爆破後的歡欣鼓舞情緒,燈光慢慢地調亮,提醒我們以色列籍的女性藝家Efi Ben-David的表演,她帶來一個青花瓷碗和四個蘋果放在地上,先調整蘋果的位置然後雙腳站在蘋果上,接著從碗裡陸續拿出金箔貼在肩膀附近,Efi一片一片仔細的貼著金箔,再展示空碗。

Efi調整身體抽走支撐的蘋果,吃了起來,空碗被用來代替支撐身體。Efi學習中醫對東方文化有些研究,以此為線索來猜測貼金箔在東方的價值意涵和由蘋果支撐的體重本身,是兩種文明社會常用的計量概念金錢與質量確實支撐著人類的生存平衡,當然也可以把蘋果的象徵意義再加上去,有些女性是需要靠著吃禁果(愛情)才能夠支撐的啊!

03心與海

劉寅生

燈光變得暗黑,帶引我們走入了神祕的世界,劉寅生持手電筒在地上的黑色圓形質料開始繪圖。手電筒強力光束的引導我們窺看逐漸成形的圓形線畫,令人聯想到柏拉圖曾以洞窟中透進的光束,形容善知識照亮人類智慧的背景,無形能量的討論是劉寅生作品的核心。

待線畫完成後,劉寅生換上黑色女性裝扮(絲襪、高跟鞋、洋裝),持垂吊的微弱光源再度走進圓形場,以場內圓周為範圍,來回踢著圓形鏡面球體。光束、鏡面球與黑暗,白男裝與黑女裝之間在提示能量的對比與互惠概念,如同陰陽相生的能量符號。劉寅生1作品中經常出現男扮女裝的內容,無論從肢體動作,或是裝扮都在暗喻一種雙/多重性別,指涉二元化的荒謬,這種概念不斷的擴張主能量的混血意涵,鑲嵌著榮格男靈女靈說的內在思維。

04心與海

Joakim Stampe

我們移動到一株百年老榕樹前面觀賞瑞典籍Joakim Stampe的作品,他在身上寫滿了中文,想必是反映、標記台灣的作品,Joakim拿出一瓶成年老酒,變魔術似的做了些手勢,然後分享給觀眾喝。

來自藝術世家的Joakim作品中都有繪圖內容。他拿出一張白紙,抖動著發出了特有的聲音,接著用搓刀刨削炭塊成粉末用來繪製頭像,待頭像完成後,從中撕開一個矩形,透過矩形注視著在場的觀眾,而後Joakim展示黑圓型喇叭,再放入玻璃杯中,從中傳出了國歌的曲調。

中文、老樹、老酒象徵歷史背景的多重暗示,Joakim的繪圖雖然是種記錄,卻是主觀的產物,撕開的繪圖象徵框架(繪圖、國家/歷史)破壞的必要性,才能開啟不同的視野。Joakim自己認為撕開的矩形並非著眼於破壞,只是想增加物件的功能,繪圖就是他自己,他只是想從中看到外面的觀眾。自從羅蘭巴特的「作者之死」後,提醒我們收納所有的可能性,不同的切入點都有參考價值,因為那同時也意味著觀者想像力馳騁的自由與豐富。 

05心與海  

葉子啟

我們跟隨搬移活動梯的葉子啟走到十字路口中,趁著停紅燈的數十秒間,葉子啟爬上活動梯,旁邊的觀者也跟著爬上梯子,秒數變得緊迫盯人、毫不留情的減少,像似從死神(馬路如虎口)手中爭取時間般的珍貴,從來不知道紅綠燈倒數計時的張力可以破表,今天在台南的四個路口,我們感受前所未有焦慮的一刻/課。

葉子啟的作品通常由數個橋段組合而成,每個段落被賦予某種符旨的概念後,再讓渡給下一個,橋段與橋段的連接在非劇情的引起潛意識的連想。這件作品則帶著Flash Mod快閃風格,源於2003年哈潑雜誌編輯Bell Wasik在網路上帶頭發起的買地毯與拍手事件,快閃形式具有本質上的暫時性特色,它與紅燈計時所產生的共伴效應,讓這件作品成為雙重快閃的絕佳範例。

06心與海  

個人行為藝術展演__七月十一日__作品是反射,內容是懸念

晁瑞光

今天的會場上架起了投影的布幕,晁瑞光是本日第一位上場的藝術家。嚴格說起來晁瑞光更像是一位環境的守護者,他號召群眾保留老樹、救援動物、關心海洋廢棄物。投影機播放參與者在海邊所撿拾各式各樣的廢棄物,大家透過行動的呈現,提醒觀者面對自己的無知與懦弱。

晁瑞光在鋪設的黑色區域,倒出了在海邊撿拾的五顏六色打火機、瓶蓋、塑膠圈,他與参與觀眾一起慢慢的分類、排列整齊,那些色彩繽紛奪目的廢棄物,像似阿曼 Arman2的集合藝術,美麗的一度讓人忘記它們是人類貪圖便利所製造的垃圾。廢棄物在晁瑞光與参與觀眾靜默、平和地排列中逐漸佈滿黑色區域,我們見證人類劣根性的惡勢力,如同宗教般朝聖的情景,凝聚著現場反省的意識,深化了在場的所有人。人啊!大抵是需要這種當頭棒喝,才會知道自己無知的惡意,會製造出多麼嚴重的後果!

 07  

蔡青

讓我們把場景轉向舞台,目前在新加坡任教的蔡青,正分送給觀眾有紅星的紙帽,蔡青在帽子上簽名,說起了他的台灣經驗,然後他站上舞台玩弄一把藍色的折疊椅、站在上面唱歌,最後邀請觀眾在紅色天燈上寫字。觀察蔡青的作品常由敘述性帶入人文關懷,不論是對二叔對動物()對地(紐約)都成為他情感投射的載體,在幾件作品中蔡青刻意降低身體的高度,以爬或滾的方式前進,肢體語言提示著他對外在世界小心翼翼的觀察與體驗。

這件作品的紅星、藍椅指涉了黨派的色彩,分別象徵著階級與位置,帶著輕量級的政治意涵,兩岸經貿關係密切、來往頻繁,藝術家自然感受到影響,或許藉著祈願的天燈蔡青希望留下他的祝福,一切平安!

08心與海  

葉育君

舞台上的燈光隨著布幕慢慢地拉起而變亮,背景聲音如同放量的心跳聲規律地重複,展示架有「社會雕塑」四個字,這是波伊斯3影響行為藝術最著名的觀念。葉育君將架上的文字改成「我是上班族」,緊接著她打開女用手提包,把裡面的東西嘩!一下的全都倒在桌上。

她再度改寫文字成「跟自由女神有關」,剪紙製作自由女神頭上的皇冠,並透過麥克風錄下「可是當我作了一個案子是跟自由女神有關」,重複播放。在很短的時間葉育君用膠帶快速的組裝皇冠與外套變身成為手握香蕉的自由女神。再度錄下「像自由一樣的陽光」,三種聲音強效播放彰顯凱吉4對音樂的改造與貢獻,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葉育君焦慮不安的逼視因工作所壓抑的心緒。葉育君2009從法國回到台灣,作品從大環境的關注,轉到女性角色的反思,她善長使用複合媒體來呈現一種隱藏版的生活取樣與娛樂質感。

09心與海  

Sinead O’Donnell與張婷詠

跟隨著燈光的聚焦,我們把眼光移到場地中央,接著是來自北愛爾蘭的Sinead O’Donnell與張婷詠的作品,兩人因為穿戴大量的衣物而矇住了臉,需要人帶引著走入會場,她們邀請觀眾幫忙一次脫下一件衣物。

或許是經過昨天宇中怡的爆破教育,也或許對於脫衣服=揭人隱私的好奇心驅動,在場男士們變得非常踴躍且愉快的幫忙著。兩位超級敬業的表演者像似千層派X洋蔥的穿法,讓衣服的數量堆成了一座小丘,氣氛變得有些緊張,才看到O’Donnell的臉,我們知道衣服有多重社會功能與意義,保密、保護身體、區隔階級、性別分類…..等等,所以屏氣凝神的去等待揭開最私密的部位?享受著共犯結構的窺看樂趣!然後,像個掠奪者一樣強霸地按下了快門!!!

在最後O’Donnell與婷詠交出了她們的裸體,而我們交出了良知。

10心與海  

Pawel Gorecki

幸好波蘭籍的學者藝術家Pawel Gorecki 及時帶引大家來到台灣史的現場,免於我們繼續沉溺於揭祕的不良快感。

歷經俄普奧三次瓜分、四次興衰與慘烈的希特勒大屠殺的波蘭史,讓Gorecki感同身受的關心台灣的一頁滄桑,Gorecki隨時翻頁文字說明,由葉子啟翻譯,有時加上瓶罐打擊樂伴奏,他的衣著與態度的調性輕鬆如同說書人,受邀演出常民角色的觀眾配合他的口令,隨性、隨機的以話劇預演的方式呈現出一種大智若愚的陽春喜感,舉重若輕的訴說著台灣被多次入侵的命運。

11心與海  

丁麗萍

本日最後的藝術家是丁麗萍,她選擇吳園的水池中庭,一個環狀的場地,從起點與人的互動、魚的儀式5、身心平衡、任務與使命感,最後爬行回到的原點的旅程組合呈現完整的影像詩集。

先前對丁麗萍在行動藝術中所使用的石頭羽毛印象深刻,物件好像她情境啟動的開關,藉著操作物件鋪陳。把石頭頂在頭上,做為具體質量的石頭與抽象思想的頭腦、形而下與形而上兩造的比對、平衡,藝術家才有辦法向前進。另外與石頭一起出現的白色羽毛是自由飛翔的象徵物,也可連接到愛蜜莉的詩6:希望是帶有羽毛之物,來補綴作品中詩的含量。幾次觀看丁麗萍的行動藝術,感覺像似招喚人類知覺的一種儀式,將某種對原型的知覺以行動來喚醒,以情景來提煉,在最後激發出一種人本能的內在驅力。

12心與海  

個人行為藝術展演__七月十二日__物件的現象學

Lewis Gesner

最後一天場地燈光明亮的迎接美國籍Lewis Gesner的作品,他從地上拿起改良的吸管吹出聲音,陸續又試吹了幾個不同的管子。接著Lewis拿了一個懸掛高低保特瓶、鑰匙、物件的桿子碰撞地面也發出了不同的聲音。延續聲音的表現Lewis手拿樂譜開始發聲清唱,Lewis的橋段翻轉慣性的思考邏輯,令人無法在其中尋找明確的象徵與敘事線索,但是參照他過去低意識概念的作品,和美國CAI訓練用的「簡約定律」7,我們直覺從功能性與聲音來閱讀作品,跟隨之後的散發紙張和揮舞棒子也都是在這個延長線上,Lewis 是一位深思熟慮的創作者,他寫詩譜曲,創造物件實用與變造方法,在他手中的物件因此有了新的生命與靈魂。

13心與海  

Chuyia Chia

燈光調到最暗呈現不同的氣氛迎接下一個表作品,馬來西亞籍來自瑞典的Chuyia Chia拉起背後的門簾,讓耀眼的陽光倏然穿進會場與全身黑的她成為外界V.S.內心的強烈對比、隱喻,真是善用場地的一幕!

如果我們不夠明心見性,Chuyia提醒不妨矇住雙眼借用其它的身體感知代替視覺。她從口袋裏拿出一袋又一袋內裝透明蛋珠的黑色氣球,把氣球吹大後放在地上,其中一袋氣球突然破裂,彈珠掉落發出了聲音。而後Chuyia雙手緊握氣球上下甩動,幾個氣球陸續爆破,彈珠大量掉落的聲音變得很驚人,她於是降低身體高度跪趴在地上一顆一顆慢慢地撿回彈珠,這是一個神秘而迷人的內心探索作品,光線的隱喻、聲音的效果都運用的非常巧妙。

14心與海  

Irma Optimist

接下來我們移動到戶外的場景,來自芬蘭的Irma Optimist 是數學渾沌理論的教授,對於一位左腦數學、右腦藝術的超級知識份子,行為藝術可以看成是她的思維過程。鋪設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條白走道, Irma雙手各拿著玫瑰花,赤腳沾染黑色顏料走在白走道上,她來回的走印下了許多腳印。她將玫瑰花浸入水桶中,多次用力的甩落水滴、花瓣和葉子落在走道。Irma把白走道捲進腳印與花瓣綑綁成一個O形。接著打開預備的黑紙糰,露出中心黑圓,再把黑紙糰掛在線上,依序剪去紙上所有的黑點,最後把空心紙張全部掛在脖子上,而後拿下來。

Irma的作品把數學浪漫化,把渾沌理論置入腳印、水滴、花瓣、葉子、紙糰符號,刺激感知來詮釋作品,一旦渾沌被認為是特質與標誌時,自然就導向各式各樣的理解,這是「渾沌理論」作品風格化的聰明策略,而最重要的是她同時也反映出當代的混亂現況。

15心與海  

林季怡

職業做為社會構成的一種概念,當文學教授變成行為藝術家時,文字的語意也順勢轉成影像的陳述,所以林季怡:邀請自願者為樹葉命名!讓參與者在護貝上的葉子寫上名字,看似無意義的舉動,從林季怡大聲朗讀樹葉上的文字開始,再以葉子畫過自己的手臂、身體、雙腿,手勢帶著民俗收驚、能量移轉的含意,最後將葉子放在地上,顯然是心中罣礙的落地解除,整個段落的進行可以類比戲劇治療的模式。除此之外,或許也可以從波赫士的詩8提及葉子的匿名性,而付予葉子存在感的價值意圖來觀看這件作品的寓意。

15心與海  

紀紐約

我們仍舊停留在戶外,下面一個藝術家是紀紐約,他手捧一個裝滿糖果的罐子,上面寫著自己的規則自己訂、自己的身體自己來、自己的糖果自己拿,然後把布掀開露出一個20度傾斜的雙邊彈珠台,邀請觀者在短時間內把彈珠打進規劃的彈道中,先不去管席勒的藝術起源於遊戲說法,光是把彈珠打入對方彈道就能得分的規則,就是縮小版的社會競爭,這個作品的實際上是一種遊戲,而內容顯然是討論人類智慧與生存的機制。

紀紐約使用日常生活作為表演的方法論,有時又會混合一種跳痛或跳接的超現實情節,這種具目的性的設計,其實是挑戰觀者的感知與耐受力,而藉由這樣的機制引起更多的討論與反省。

17心與海  

阿道‧巴辣夫‧冉而山與龔卓軍

接下來是我們移動到樹下觀賞阿美族的耆老阿道‧巴辣夫‧冉而山與龔卓軍老師的協力演出。阿道與龔老師戴上面具走入人群,依序操作地上的物件,付予表演敘事的推演,帶出了行動劇的色彩。人戴面具,像似神靈所授受的加持,讓人有更多的能力去面對生存的磨難,還不失其本心的歌頌讚嘆生命的喜悅。面具讓角色是可流動、可代換的指涉常態下的任何人,以至於角色是可易位的,帶出一種平等內涵與感受基礎。

阿道註9長期投入劇場,對於原住民的文化保留不遺餘力。他的作品透露出一種態度,源於對自然的謙卑、對人心的禮讚的態度,他與團員們低調樸實的歌聲感動我們的內心,是友善而令人尊敬的作品,也為今天劃下美麗的句點。

18心與海  

集體行為藝術展演__七月十三日__台南鯤鯓海灘

集體行為藝術的成分檢視

集體行為藝術展演場在台南鯤鯓海灘,顛覆我們看展看表演的習慣,海灘的特殊性使得空間沒有規範(舞台/座位),時間也沒有限制(長度/排序),表演沒有預演、沒有劇情、也並非記述一個通感的常態,集體展演存在弱主體、無主角化的意圖,參與藝術家的行為不是以劇情的橋段來聯結,而以姿勢、關係、機率串起交互表演的行為內容,藝術家各自的行為/表演,以碧海藍天為背景形成了動態的環境拼貼。

起源於立體派的繪畫拼貼,是在偶然與嘗試中擷取的創作靈光,後續在超現實與達達主義的發展,則帶進了淺意識訊息的揭露以及對美學的反動,這些拼貼的基礎通通都轉化成集體行為藝術的底層,讓藝術不再以尊崇技藝和模仿外在表象世界為準則,它們的具體性與獨創性也不單單來自藝術家本身,也許更多是參與者無可限量的豐富回饋,在這裡行動藝術不為美而工作,而是與觀念為伍,意義成為隨時隨機變形的思想模具。

環境類元素與空間擴張

人們對於週日午後的陽光戒慎恐懼,對於自由的海風無法掌握,對於半規律的海浪與聲音無法克服,對海沙海水的引誘也無法避免……..還有許多環境類元素強力形塑藝術家們的作品。

行為藝術家去思索與海灘環境之間的關係、與自身作品的連續/延續性是我們在海邊的觀察重點。

Chia Joakim這一對表演夥伴,運用海風吹動布來呈現男女之間纏綿悱惻的戀曲、在後半段宇中怡與丁禹仲也用氣球和繩子帶出相似的情節。絕大部份的藝術家視集體展演為自我系列作品的延伸,但是受到環境類元素的影響去調整物件與裝扮。其中又以聲音操作必需考慮海浪最有趣,阿道與夥伴的歌聲由浪花伴奏,葉育君不屈不饒大聲朗讀台灣史帶著一種反骨的抗議,還有許多沉默版的藝術家或躺或坐,以近似Still life活雕塑的方式來呈現作品

海邊的場景廣漠無邊,海讓人們失去了主體的根本度向,他必需要更用力、更努力的重置。如何運用手上可掌握的資源(風力、水力、聲音),材料 (砂、海水、漂流木)和自備工具,在變異環境中機動性的調整,是創造力與執行力的雙重考驗!最感謝晁瑞光與海廢社員默默堅守崗位的精神,讓我們得以肆無忌憚的在海灘上奔走!

另一方面,從葉子啟的策展論述提及心在海裡,海在心裡」,把心與海從時間與空間的雙重概念中無限量化,將海灘上的遊客都納入擴充的作品場景,這是行為藝術在作品進行中,最難以預料的部份,1961年艾倫卡布羅在行為藝術定義文中也提出:任何複數空間的表演都只有順應自然,讓偶發事件都收錄進作品中,連續的、意外的事件就讓他們隨機發生,時間和空間從那將獲得一種法則,那是來自於環境中活動的本質……。註10 當我們仔細思考為何將隨機/偶發事件都收入創作中?而無法控管品質時,再回頭看看「心在海裡,海在心裡」這句話,我們才了解,原來行為藝術的根本是追求一種無限的自由,所有的容納與規範都是為了珍貴的自由,人的自由、心的自由、表演者的自由、觀者的自由……,唯有開闊如同大海的心,接受所有的偶然與巧合,自由之名才得以彰顯!

心與海

http://youtu.be/92HTOeRhA2A

幕後結語

行為藝術家Sinead O’Donnell從北愛爾蘭花了約17小時飛抵台灣的台南,Irma Optimist 從芬蘭花了約15小時, Efi Ben-David 從以色列花了約12小時,Joakim Stampe 與馬來西亞藉的Chuyia Chia從瑞典花了約11小時,還有更多更多來自於台灣各地的藝術家Paweł Górecki (波蘭籍)Lewis Gesner(美國籍)、蔡青(中國籍)、丁禹仲、丁麗萍、宇中怡、林季怡、阿道‧巴辣夫、紀紐約、晁瑞光、葉育君、劉寅生暫時放下手邊忙碌的工作聚集台南,參加「心與海」的展演,誠如策展人葉子啟所說:做作品就只是因為愛;做策展,則除了愛以外,還多了回饋與責任之心。這些完全不合乎資本主義效益的藝術家行徑令人佩服,藝術與文化的推進在不計較利益得失中的奉獻更顯得彌足珍貴。

維也納的心理分析家奧圖‧朗克Otto Rank 在論及藝術家的角色時,曾寫道:「他的天職不是謀生的工具,而是生命本身………他並非執行他的天職,而是天職本身。」註11…..或許能做為我們理解一位行為藝術家的約略輪廓!

 

備 註

註1劉寅生補充:原始部落的巫師在進行儀式的時候,通常會打扮成與自身相異的性別,以顛倒人的角色來主持,用顛倒秩序來維持一種社會動態的平衡,和鬆懈在儀式進行中的觀眾意識。

註2阿曼是法裔美籍雕塑家

註3p158,波依斯藝術理論與人智學,曾曬淑 著,南天出版,1999,波依斯:社會雕塑是一種人人有的潛能--參與的藝術;唯有在此先覺條件下,我有理由聲稱人人皆為藝術家,因此人人皆為社會的造型者,都有社會能力,有獨立的創造性,每個人皆為能力的承載者。

註4約漢‧凱吉是現代樂之父,致力於創作不帶任何目的的機遇音樂

註5丁麗萍補充:希望透露莊周與惠子間,關於主觀無知的兩難辯證。

註6艾蜜莉‧狄金生是美國女詩人

註7p175,丹‧布朗,大騙局,「簡約定律」是指存在多種解釋時,最簡單的一種往往是最正確的答案。美國國家偵查局,訓練時會重複練習這個原理,成為潛意識的一部份。

註8路易斯‧波赫士是阿根廷詩人

註9p40,姚立群,現代美術no.1691999阿道‧巴辣夫‧冉而山為了第一次做行為而思索…..最後的小結是,不論行為藝術為何,如果不能把最本心,最內在的流露出來,就不舒服。

註10p703~709,Allan Kaprow: from Assemblages Environment and Happenings,Art in Theory 1900~1990

註11p45,現代主義失敗了嗎? Suzl Gablik 著/滕立平 譯,遠流出版

arrow
arrow

    林慧如 Ruby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