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死亡計劃

當死神在1948接走了同輩藝術家 Arshile Gorky,緊接著又在1956取走了 Jaskson Pollock 的性命後,並沒忘記雕刻家 David Smith 1965年的嚴重車禍,這些陸陸續續送上門的訃聞,讓馬克羅斯科看起來就如同幸存者一般的活著,外人以為死亡的氣息會慢慢地散去,漸漸地被遺忘。但是,事實上並不然,聰明絕頂的羅斯科早就想好了,所有的死亡計劃,以及未來的一切全部都在他掌握之中。

 1968 羅斯科寫了兩頁的遺囑交由他的好友兼律師 Bernard Reis 保管。1969 羅斯科加入 Marlborough A.G. (一間國際性的大畫廊)並與之定約八年內不販賣任何作品。1970 馬克羅斯科為確保家人經濟無虞,將為數可觀的代表性作品委託 Marlborough A.G. 基金會代管,並註明在他死後兩個孩子便公告成為 Marlborough A.G . 基金會的創辦人之一。 1970年 2月 25日馬克羅斯科的屍體被發現在紐約工作室的廚房,他用刀子切斷手上的靜脈,躺在暗酒紅色的血海中,大量紅色早已流佈 8英尺X6英尺的地面,這幅景象仿佛就是他人生的最後一塊畫布,完成死亡繪圖的終極實踐,在這世界上還有誰比得過羅斯科,他連死………..都死的像個畫家!………………在同一天早晨,羅斯科先前與 Tate Moderm 簽定好的永久裝置作品,正要抵達倫敦的港口……………

 種族與移民的情節

1903925猶太籍的馬克羅斯科生於沙俄時期的陶格夫皮匹爾斯城市,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位藥劑師。當時的沙俄社會瀰漫著仇視猶太人的氣氛註1,生性敏感多慮的羅斯科在恐懼的環境中成長,深深的體會種族歧視的可怕,就算日後全家移民美國,種族仇恨的陰霾在他成年也依舊無法釋懷,他說:浪漫主義者極力提暢追求外界、外來文化,甚至於旅行到異鄉去汲取。但是,他們卻乎略了崇高的美感雖然內含奇異與不尋常的成份,但是並非所有的奇異與不尋常都該被視為崇高,況且一個不友善的社會對於浪漫主義者是非常難以承受的,縱使敵意也算是一種真正的自由,但是這種自由是建立在不安全與無效溝通的基礎上。羅斯科終其一生都不曾淡忘仇視的記憶。

 1913遠從俄國由母親帶著姐姐和羅斯科與父親和兩個兄弟在波特蘭相逢,之後的七個月父親便病逝,年輕的羅斯柯很早就開始自給自足的生活,他以優異的成績或獲得耶魯大學的全額獎學金,鑽研音樂戲劇文學哲學數學許多科目,但是異國移民的艱苦加深他的陰鬱性格與激進的政治思想,特別是第二年被取消獎學金之後,無法支持生活只好休學的挫折感,讓羅斯科感受更加深刻。

圖說: 羅斯科三件不同時期的作品,subway scence,1938 / baptismal scence, 1945 / green and tangerine on red,1956  

羅斯科     

「鐵三角之一」向 Milton Avery 學色彩

羅斯科轉到紐約開始學習藝術,接觸立體派和德國表現主義的作品。在1928年遇到了 Milton Avery 是羅斯科很重要的學習對象,他們之間建立了一段長年的情誼。套句重量級作家 Robert Hughes 的說法,Avery 簡單而鮮明的用色是羅斯科成熟作品的根源。Avery的平塗風景畫,在大部份如攝影寫實的風景畫中獨樹一格,他擁有絕佳的色感天賦,他的作品將繪畫定義為色彩的表演。藝評家 Clement Greenberg 說:Avery教會了美國當代的藝術家如何使用色彩。當年MOMA的策展人Alfred Barr曾經問羅斯科,他認為誰是美國最偉大的畫家?羅斯科不假思索的回答Milton Avery。許多藝術家從1935起的幾年間,都在Avery麻州鄉村的別墅渡暑假,那期間羅斯科也參加由 Adolph Gottliebs 所發起的藝術團體「The Ten」。Gottliebs 則是另外一個對羅斯科很重要的藝術家,他引介佛洛依德給羅斯科,和他一起研究容格,一起投書給媒體傳達藝術創造的理念。

「鐵三角之二」神秘主義

羅斯科初期的繪圖是具象的,他以神秘主義為核心的幾個里程從古希臘神秘主義、超現實主義,先接觸佛洛伊德「夢的解析」,再轉為傾向榮格的超心理學的宇宙神祕主義。羅斯科向友人透露,在畫面上一心想表現敬畏與神秘性,那些常伴隨宗教神像描繪的特質,可是他卻不想要畫人形,他想精簡造形,想在造形中尋求新的意義。羅斯科描述:我追求物質的現實世界和實際的事物,幾乎是無限誇大了這些外在的東西……………。從超現實主義闡揚現實生活和潛意識幻覺效應之間的關連,而建立起密切的邏輯思維;對於我來說是令人感到興奮的藝術資料庫。按照Art News 的說法羅斯科在1945年的作品,已明顯的感受到了潛意識的影響。

種族與移民的種種辛酸,造成羅斯科並不是友善、好相處的人。藝評家 Dore Ashton 說:常常看到他叼根雪茄在空檔時間四處走動,他有點兒神經質,左傾政治主張,激進的藝術與教育思想。同輩藝術家 Robert Motherwell 說:他看起來像有點生氣的詭辯家,可是卻不理性。友人 Friedel Dzubas 甚至於還說:我認識的大部份人(Barnet Newman、Jackson Pollock、William De kooning)都嘲笑羅斯科的畫,他們一點兒也不把他當回事,事實上在1940前,羅斯科的畫還處於試驗期,藝術家們是看在眼裡的。

「鐵三角之三」理想造形

畫家做畫,必有特定的想法觀念來支持,從羅斯科「被喚醒的浪漫主義」文中,我們可以窺看畫家對作品的全面性計劃,不是只是在單一畫面上的經營,而是更周全的建構藝術理想。羅斯科是個思慮慎密的創作者,他對於繪畫的形式包含了更多的戲劇形式的企圖在內,他說:我的繪畫是戲劇,圖畫中的造形是表演者,造形依創造的需求而表演,他們在舞台上戲劇性的表演,不會難堪,做任何姿勢也不會不好意思。無論是演員或表演都是無法預期的,他們一旦站上舞台便在挑戰未知,迎向未知的時空環境,在那短暫的瞬間中完成認知。演員們嘗試去達成最大的功能性,創意與計劃在開始便周全於心,就連誤差也包括。藝術家最重要的技能,是透過持續不斷的練習去創造新的藝術形式,去創造奇蹟,去努力地精進,順應內心的需求去創造,繪圖是奇幻、永恆而完整的,創意與創造者緊密的聯結直到完成繪圖。一旦繪圖完成,與創造者之間的關係同時宣告終了,他變成一個外人,和所有其他觀眾一樣。

關於造形--------

造形是占有一個獨特位置的獨特視覺元素。

造形構成畫家意志與熱情的主張。

造形鼓舞著內在的自由,無需屈服於暴力或現實世界。

造形不設限於既有的成見,和既定的視覺印象,是本能的、熱情的有機物。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典禮還保存些戲劇性的崇高可供參照外,我理想的造形呈現在現實世界中幾乎是不可能的。

(以上是翻譯自羅斯科「被喚醒的浪漫主義」1947 的部份內容 )

在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抽象幾何圖形,以及源自於形式上意圖的幾何圖形,通通包含在幾何圖形的內容中,幾何圖形有非常複雜豐沛的視覺語言。羅斯科決定以 幾何圖形達到「簡單形式表達複雜思想」的最終目標,羅斯科精簡畫面中的視覺元素,雖然1943年他寫信給 New York Time 說:開始著手大型號色塊作品,再現物質強大的能量。但是真正的成熟作品是一直到1949年才底定的。

 羅斯科從Milton Avery那裡學到色彩的表現Gottlieb那裡分享神秘主義、容格學說,再加上自己對造形的獨特想法色彩+神秘主義+簡化造形,繪圖的鐵三角確立後羅斯科的崇高作品才算接近試驗完成的階段。

由痛苦之身所轉化的情感能量

1949 羅斯科發展出「矩形色彩雲」系列作品,在方形畫布內安排有兩個或三個,無清楚界線的色塊併排,這些基礎造形以極端深刻的視覺語言,激發人類本能的感動。羅斯科自己認為這個形式是個無窮的結構,以盡可能被體驗的戲劇性手法來傳達人類的情感。所以考量之下的作品,以極少的視覺元素去展現精準的情感和心理基礎,傳達無限的精神性能量。MOMA的策展人William Rubin 描述:羅斯科的畫有時候會發出隆隆的聲音,它們恐怖的就像龍捲風。1956 年羅斯科自己告訴 Dore Ashton:我正在做美國最暴力的畫。而羅斯科的贊助者 Dominique de Menil 看著他的壁畫回憶說:它引起一種悲劇似的神秘,一種易受傷的心境;如神一般的靜默,卻讓人無法承受。

我自己有幾次觀看羅斯科的作品心得,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紐約的三個美術館。MOMA 展示的重要的藝術家實在太多,所以展示空間是均勻受光,不特別強調各別作品的光度,羅斯科的畫有隱隱的釋放出能量,但是態勢稍微保守些。在 Whitney Musume,因為空間的轉角多,展示的腹地較小,打光又普通,羅斯科顯得差強人意。而最讓人畢生難忘的經驗是在 Guggenheim Museum羅斯科畫被安排在一個完整獨立的空間,巨幅的作品被裝置在比人的視平線還要高的位置,光線運用完美的戲劇效果來強化崇高的美感,讓觀眾的感知,完全降服於畫作氣勢,面臨強大悲傷能量,洶猛的侵襲,那種無限無量感,除了仰望米開蘭基羅西斯丁教堂的創世紀可以相比之外,就再也再也.不曾感受到相似的震撼了!

 後記 

羅斯科的晚期,受到米開蘭基羅影響的啟發,而專注於大型壁畫的委託創作,在繪畫探索之路上,羅斯科越來越接近他心中的完美理想,我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讓羅斯科有如此堅定的死意,刀子切斷靜脈的痛楚,是在任何一刻都可以後悔、都可以停下來的,但是他沒有,為什麼要這樣的死掉?

 1903……1928…….1949……1970..再度檢視羅斯科生平的幾年,只能猜測答案,羅斯科畫那麼多年的畫,終於達到他的理想,再創造一個完美,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對他來說死亡是歸期,是畫家完美作品的驚嘆號!

 

 

註1 當時的沙俄政府強力推行大俄國民族主義,舉凡少數、弱勢民族都成為被消滅的對象,而境內的猶太人首當其衝,成為民族壓迫的苦主,有無數的猶太人被屠殺,財產被沒收,最後無家可歸,四處流亡。

參考資料:

p106~115, Art Since 1940---Strategies of Being, Jonathan Fineberg, Published by Prentice Hall, Inc. ,1995

p488~492, American Visions---The Epic History of Art in American, Robert Hughes, Published by Alfred A. Knopf, 1997

p563,p565,Art in Theory 1900~1990 Anthology of Changing Idea, edited by Charles Harrison &Paul Wood, Blackwell publishers,1992

http://en.wikipedia.org/wiki/Rothko_Case

http://www.guardian.co.uk/culture/2002/dec/07/artsfeatures

 

arrow
arrow

    林慧如 Ruby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