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是什麼改變你?
法藍西斯培根:美麗。
記者:什麼樣的美麗?
法藍西斯培根:男性的美,像是….米開藍基羅。
2012年二月當法藍西斯培根為 Henrietta Moraesn 畫的畫像被預計以2.3~3億美元拍賣出(他早前的紀錄是8.63億美元),這位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口中:那一位畫可怕圖畫的人。以他激烈而生猛的情感形象擄獲人們的目光,他的畫中經常出現一個像似玻璃又像似不鏽鋼的方形籠子佇立在平坦的地面上,把一個類似人的扭曲造形,孤單的安置在籠子當中。
愛爾蘭籍的畫家法藍西斯培根原本是位家飾設計師,他設計家俱、地毯,還登上設計雜誌,在業界小有名氣。早年遊走於設計與藝術之間創作,直到看了畢卡索法國的個展130件作品後,才決心當個畫家。培根說:他的作品受到畢卡索的影響,事實上在20世紀的許多層面都受到畢卡索的影響,在他的立體派作品中,人的組織沒有完全破壞與建構,也沒有詳盡的研究討論。言下之意,培根有意繼續畢卡索未完全的領域,而確實也是如此,美術史學家說培根是畢卡索解構人形的接替者。
1930年晚期到1945的作品中--三聯畫(以受難為題的三張習作)在形式上有比較成熟的輪廓,為他的藝術創作生涯開始令人矚目的名聲。從1940年代晚期到1950中期,他畫了許多頭像,流露出暴力、痛苦、孤單的視覺語言,記錄戰後的人生百態。培根和Lucian Freud, Frank Auerbach, Leon Kosoff都屬於英國具像畫派,和傑克梅帝一樣子都表現戰後的文化,他不喜歡與美國抽象表現主義有關聯,但是他的作品卻往往令人想到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粗獷肆意的女性裸體。
從1960年中期起培根為他的朋友畫畫像,朋友們喜歡他的友善與聰明,縱使酗酒、同性戀與親人反目加深培根的乖戾成份,讓他經常在酒後變得失控難料,但是培根還算是個好相處的人。
重口味的視覺收訊
藝評家們指出培根的作品來自超現實主義、畢卡索、德國新表現主義,他解釋:題材來源是選擇性的,例如:教皇系列是從Sergei Eisenstein的默片(1925, The Battleship Potemkin)劇中護士滿臉鮮血的靈感。他在報紙和雜誌中搜集資料,在十九世紀Eadweard Muybridge的攝影兩個交纏一起的裸體連拍、梵谷畫作中找到繪畫的題材,醫學書籍則是他必備的參考書。在John Mayburry 所導演的培根傳記電影---Love is the devil,描述培根與友人觀賞拳擊賽,在選手受傷時血飛灑在他的臉上,感覺鮮血流滿臉時,他露出驚喜的一絲微笑,繼續享受暴力的拳擊賽。影片中還有許多畫家對於酒與性、種種感官刺激沉迷的描述。
培根是出了名的堅決反對抽象表現主義,他告訴Andrew Sinclair(培根回顧展的策展人):抽象無法表達情感上的衝動狀態,但是具象可以,也不認為抽象可能表達崇高的美感,而畫面上的情節敘事遠遠比美感來的重要。培根比較畢卡索與馬帝斯,他認為馬帝斯的裝飾性大過畢卡索(那令人想起馬帝斯,紅色的合諧,1907,有紅底色和藍花朵壁紙的作品),但是他更欣賞畢卡索破壞與建構造形,所展現的獸性、殘忍、蠻橫特質。比照培根早期的作品Interior of a Room,1935,由菱形的花壁紙和黃綠色塊界定的曖昧空間,馬帝斯對當時從事飾設計的培根,影響也是有的。當被Sinclair問到:你有想過做抽象畫嗎?培根回答:我想要做形式,就像我原本在「受難」中做的那三種形式。形式是培根在繪畫時首要考量的,作品外在的形式由二/三幅畫組成時間的隱喻,畫面則由透視的方框、舞台、扭曲的裸體來建構。培根沒進過一天藝術學院,沒和名師學畫,更不曾在美術館臨摹大師作品,形式是培根從家飾設計那裡得來的實務經驗。
暴力美學
形式底定,培根把暴力做為創作主要內容,從歌雅、德拉克洛瓦到畢卡索,暴力主題一直令人非議側目,確與培根有很深的連結,畫家與暴力的牽扯來自於他體內焦慮的性傾向,與馴馬師的父親關惡劣,打罵是少不了的,他的父親曾要馬夫用馬鞭打培根,並在發現培根偷穿妻子的內衣做女性裝扮時,將他趕出了家門。培根離家後又遭遇同性情人的性暴力與遺棄,無依無靠的在柏林流浪。成年後在巴黎、倫敦的紅燈區酗酒賭博,沉迷於感官的刺激。
從早先的鼻青臉腫的變形頭像到晚期開腸剖肚的凶案的現場聯作,這些肉慾作品被放在一起觀看時,它的道德成份就不停地重複提醒,像似培根暴力的另外一種強迫性放送。畫面的感官刺激一如他對酒精、肉慾、暴力的嗜好,以慣用鮮血、精液、排瀉物似的隱喻色彩,裝飾極度扭曲的形貌,毫不留情的去衝撞感官限度,去揭露人性殘缺的真實情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Roberta Smith說:如果畫作有聲音,那麼法藍西斯培根的畫必定是尖叫聲。藝評家David Cohen含蓄的說:法藍西斯培根的作品是視覺的奢華盛宴,但是這種喜悅卻參雜著罪惡感的心裡成份…當觀者享受培根的盛宴時,以想像力的層面來說,也參與了傷害事件。英國美術史家Mark Roskill則說培根是有怪癖的畫家,他的作品給人病態的感受,源於他所處的時代影響他的影像和心境。這讓培根連年登上英國戰後最令人厭惡的畫家寶座。
對於培根的「暴力」深入研究的策展人Andrew Sinclair,則宣稱畫家花了半世紀研究內臟,然後弄碎它們,再吐出來。培根自己對「暴力」的解釋:從表面上看起來,畫中的血和腸子是惡意的,但是有它的功能;它們除了表現傷害和折磨的意圖,還包含血和腸子粗暴、放肆的呈現方式,這樣的表現手法,可以讓作品更清楚、更精確、更暴力。而培根筆下那些用暴力形塑的朋友們,一點也不像他所畫的那樣痛苦,他們大都是正常的生意人。儘管培根把面目扭曲、鼻青臉腫的傷害圖像,歸咎於形式上的目的,但是在感情上仍不免對傷害的圖像產生關心與好奇----傷害的起因,它們是真的嗎?有蓄意的引誘?按照培根的說法:我喜歡畫照片,當朋友真正坐在面前會限制圖面的表現,因為我喜歡朋友,不願當著面畫他們受傷害,我寧可自己受傷,那讓我記得更清楚一點。
他對Sinclair說:我感受到影像的連續性,所以長時間持續只專研單一主題-----受難、教皇頭像、二/三幅半人獸。我經常受到屠宰場和肉的照片所吸引,照片拍攝動物等待被屠殺的情景,從動物微笑著等死的荒謬畫面,感覺到動物提高警覺,默默留意即將發生的事、很想逃跑。那些照片非常接近我「受難」的主題,或許對教徒、基督教來說「受難」有完全不一樣的意義,但是對無信仰者,那只是人類的一種行為,一種人類以暴力對待其他物種的行為,一種獨特的悲劇情節……當你走進肉舖,注視那些美麗的肉塊,先聯想到「屠殺」,然後是可怕的人生,一個活生生的生命就這樣的結束。簡單的說,那些表現扭曲、斷肢、殘缺軀體的暴力繪圖真正用意與目的,其實是死亡的預言,是培根為死亡所準備的安魂曲。
後記
培根的作品很容易辨認和理解,放在許多難解的抽象畫中,並不會特別的吸引研究動機,直到計劃寫這篇文章,看著他接受訪問,面對人群忐忑不安、忸怩的表情,聽他虛張聲勢乾笑著說:「我的父母唾棄我,因為我喜歡男性,父親在我16歲時,把我給他了的朋友,他是馬場主人,也是種馬,他愛上了我……從此以後,我是墮落的。」,看著培根的畫,耳中回響起他慢慢條斯禮的聲音:「我畫,只因我希望被愛。 I painted to be loved. 」,重複地看著一頁又一頁扭曲面孔的畫、撕裂的肢體,除了感到恐懼,無法承受之外,仿佛還有更多…..更多暗夜裏的傷痛和眼淚…..
參考資料:
p625~629, Art in Theory 1900~1990 Anthology of Changing Idea, edited by Charles Harrison &Paul Wood, Blackwell publishers,1992
The Dualist, by David Cohen, Art in American, January 1997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