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活彈藥」觀後感

從台北雙年展到活彈藥的展覽,處處顯現觀念才是王道 ? 美感讓位? 取而代之的是上廉價 motel 自慰、大型布陽具、多 P 的影片強勢放送著佛洛伊德性慾力的景像。當任何展出的觀念都需要所屬作品來彰顯與檢驗時,在「活彈藥」這個世俗化的展場裡,觀念的落實,似乎只能靠著「商業行為」來完成,「虛擬/謊言」和「恐懼」註1來加料了。

時間與金錢雖然不能衡量「活彈藥」展出作品的品質,但是展場作品之間的落差太大,有許多作品,缺乏把事情做好的基本態度,那是一種和觀念無關的努力,一種內在的自我要求,來自於對藝術的熱愛,就算是 "來亂" 也是思考過的 "亂" 。眼睜睜看著那些排列整齊的零食包,被觀者 A倒了也沒什麼關係,動線不良、隨意貼在地上的張紙和一堆造形,被人用右腳踩過後,也沒有罪惡感的再補上左腳,看了實在另人困惑與失望。

也許這只是個巧合---策展人和藝術家一樣多,文字和作品佔一樣多的版面。策展人做為全方位的展覽計劃者,他們必備的空間感知、材質靈敏度,因為混沌、龐雜的學理基礎而鬆脫,策展宣言快速製造各種不同的藉口,與片面化的價值觀念來宣導作品,進而忽略讓好作品來傳達觀念才是更為有效的。像這樣的個展覽內容,讓期待看到新藝術浪潮的觀者希望落空,反向導致藝術是平 (凡)的,文字是拗口的,而策展人是過剩的展覽印象。

小熊我好像陷入了哈諾得.羅森堡1965的預言---焦慮的對象,那個「讓我們感到不自在的現代藝術,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面對的是否是真正的藝術品。面對一個令我們感到焦慮的對象,我們通常會有面對挑戰的感覺,甚至會感到困惑、忿怒、迷惘、不安或沉悶乏味。我們很難理解那個東西,為什麼叫做藝術品。」註2還是它們只是一種流行,一種轟炸感覺與知識的表演,一種認為藝術需要 "兒戲化"來發揚其社會功能,超越美感的標準與束縛的自由。

真不知道這些人是不是和許舜英註3一樣,也「喜歡看起來像是一張椅子,一張在功能上完全失敗的椅子,坐起來會患有脊椎骨發炎的危險 。」.........

看完爬文之後,請容許我提醒你 : 活彈藥出沒,熊請小心 !!!!!!!

註1  當展覽文用了許多像是表演、幻見、遊戲的字詞時,我不禁悲觀的聯想,那件由流浪動物的骨灰所堆出的恐懼作品,立意良善的會不會淪為人類的另一種表演 ?

註2  Rosenberger  Harold, The Anxious Object, London, 1965
當時哈諾得.羅森堡焦慮的對象是指杜象的作品--噴泉,這件反傳統、跳脫常規的觀念性代表作,讓後來觀念藝術的發展或多或少 的都在它廣義的延長線上。 p.29 現代主義失敗了嗎? Suzi Gablik著 滕立平譯, 遠流出版

註3  意識形態廣告的始祖,知名的廣告人,近來移居內地發展

台北當代藝術館      活彈藥 2011/02/26~04/17

延伸閱讀: 石瑞仁, 百變分奇  體用合一---展覽的觀念與策略,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會訊, April 1999, 現任當代藝術館館長, 曾是知名策展人與藝評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慧如 Ruby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