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藝術是危險的一種事業,但是大多數人都無法拒絕,藝術需要運用想像力和感性,是人類心靈最危險的部份,能輕易的撼動每一個人的平衡,讓人無法過著平靜的生活。保羅‧克勞代

「最後的卡蜜兒」是一個極度悲傷、異常消極的故事,甚至於還荒謬的讓人懷疑其實卡蜜兒並沒有瘋,卻被關在精神病院長達三十年,這種寂寥的絕望加深了悲傷的凝重色彩,讓雕塑與愛情變成卡蜜兒人生的雙重詛咒。

據說是朱莉葉碧諾許很想要挑戰卡蜜兒這個角色,所以主動找上俄國一鏡到底的「創世紀」導演蘇古諾夫,這位善長精神不濟時華麗搖籃曲的導演來執導「最後的卡蜜兒」。儘管碧諾許號稱是大滿貫的影后,但是在許多年前的「羅丹與卡蜜兒」實在太經典、太深入人心了的拿下許多獎,包括柏林影展銀熊獎和最佳女主角、法國凱薩的最佳影片等五項大獎,所以美麗又有個性的伊莎貝兒艾珍妮早就是許多人心中的卡蜜兒。碧諾許想要用一鏡到底呈現完美演技,但是她過於冷靜理性的表情,只有悲傷沒有神精質、也沒有伊莎貝兒的歇斯底里,看完後,覺得實在沒那麼容易,片子沒有太多劇情,如果不把悲傷看成感知的一種經驗,嚴格說起來並不好看,但是卻很深刻,一直沒辦法擺脫它的糾纏,雖然過了首映期,也不得不把它寫下來,做個了斷。

last-claudel1898卡蜜兒和羅丹關係破裂之後,卡蜜兒還繼續做雕塑。1903婦女雜誌訪問她,把她譽為當代法國最偉大的雕刻家之一。但是過不久這一個敏感熱烈的心就完全崩潰了,她把手邊的作品全部搗毀,陷入精神錯亂的狀態。「最後的卡蜜兒」根據卡蜜兒與弟弟保羅的書信往來和醫療計錄改編而成的,描述的時間點是落在1915的蒙德維果一個收留精神病患的修道院,卡蜜兒從巴黎近郊被轉來,神色自若的卡蜜兒與許多重症病患相比是絕對的正常,只有她的妄想症以為雕塑家羅丹會派人來下毒,所以堅持自己煮食。她整天在那裡期待弟弟保羅來看望,帶她離開,可是年復一年終究未能如願。

有許多記錄顯示當時的醫生與輿論認為卡蜜兒是可以自主生活,並質疑拘留的不人道和違法,但是克勞代家族是虔誠的天主教徒,認為卡蜜兒的敗德行徑是被惡魔纏身(或許是羅丹惡魔),所以決定讓她終身留在修道院,這種監禁對大半時間精神正常的卡蜜兒來說其實是非常殘忍的暴行。

片子的第一個畫面是卡蜜兒黑色的背影。

接著來自修女們的手伸向卡蜜兒,推拉她進入浴場、脫衣物、任意在她身上擦拭,她的臉上並沒有太多的表情,整個人處在一種晃神的狀態(象徵著來自四面八方不知名的力量聯手強勢介入影響卡蜜兒,並摧毀這位天才的人生),蘇古諾夫對細節的講究,幾乎處處可見。修道院是由是灰色土黃的石塊堆砌的簡陋建築物,天空灰灰的沒有太多陽光,片子的色彩大部份是黑灰白土黃咖啡等樸素色彩,定格畫面重複的落在一棵光禿禿沒有半片葉子樹上,來側寫生活的孤苦寂寥。大部份的時間卡蜜兒總是沉默靜坐一旁,除了怕羅丹下毒堅持自己煮食與實習醫生發生衝突之外,卡蜜兒與其它病患相比是絕對正常,有時還會協助修女帶引其他的精神病患。在修道院的貧乏生活只有吃馬鈴薯和蛋,喝水成為救助食物匱乏與悲慘人生的唯一來源。把正常人安置在精神病患之間,讓那些面部猙獰的表情如同鬼魅一般地折磨這個剛毅的女子,使得她極度壓抑自己的情緒,稍不留意提筆畫圖,便勾起往事崩潰痛哭。

camil

據說修女曾經給卡蜜兒黏土,而她棄置於一旁,長時間獨自一人沉思默想,使終沒有任何作品。因為她想要提防羅丹再度盜取創意,最好的方法就是沉默和不創作,而不創作又何嘗不是她對自己「所愛」的一種懲罰,她獨自揹負道德的審判讓自己日日夜夜地沉溺於悔恨之中,任由青春年華,一去不返。

當雕塑與愛情混為一種慢性的致命毒物

十九世紀法國雕塑家羅丹(1840~1917)與其助手兼情人卡蜜兒從1883~1898長達十五年的來往,在未完全斷絕關係的前幾年,他們之間還有書信往返討論作品。

早年羅丹的家境並不富裕,說不定還稱得上貧窮,所以當他執意成為雕塑家前,其實吃了不少苦,經濟與精神上的支援全仰賴他的姐姐瑪麗,直到瑪麗被軍官情人拋棄因病身亡後,才由羅丹當時的女友蘿絲為人縫衣賺錢資助他,在羅丹默默無聞的日子,蘿絲除了是他雕塑的模特兒,還幫忙調石膏粉當助手,她與羅丹早期沒有正式結婚,但是經歷過巴黎公社年代有深厚的革命情感,蘿絲一直都以羅丹夫人的角色來管理金錢和生活中的瑣事。

卡蜜兒的家族是個古老的小資產階級世家,父親主管抵押業務,母親繼承部份房地產。家庭生活並不和睦,按照第弟保羅的說法:就像咆嘯山莊一樣,從早吵到晚。卡蜜兒自幼就有捏土雕塑的興趣,父親長期支持她的雕塑創作,母親則對這個帶點神經質的長女,採取保守的態度。 1876左右卡蜜兒全家因父親業務變動移居巴黎近郊,因此有機會認識雕塑家阿佛列‧布謝,這位雕塑家發現卡蜜兒的天份,大為讚賞她的小雕像,激勵了卡蜜兒下定決心成為一位雕塑家,並申請進入巴黎果拉后西專科學校就讀。阿佛列‧布謝極為看重卡蜜兒的才能,並引荐當時的有力人士保羅杜布瓦給她,杜布瓦看到卡蜜兒作品的第一句話是:妳和羅丹學過雕塑嗎?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猜測羅丹與卡蜜兒的作品可能有部份是極為相似的。這也造成日後羅丹忙於「地獄門」的製作時,卡蜜兒身兼模特兒、助手,羅丹對卡蜜兒的看重,從讓她幫忙處理許多重要的細節,可以看出,這對卡蜜兒來說是重要的信任與肯定,讓她默默為愛奉獻自己的創作能量隱身在羅丹的盛名之後。 

camil01雕塑反應被愛的強烈需求,當黏土揉握於手中時,瞬間招喚著記憶中母愛的撫慰與滿溢的擁有,這種感受從觸覺傳動給心靈,給予思想的願望補償。讓雕塑不只是美、造型、空間,比起其他的藝術形式還有更多心理回饋,對羅丹、卡蜜兒來自原生家庭的遺缺,亟欲在泥塑中填補。

只不過從1892年,所揉塑的土,逐漸變成兩種不同的樣子。卡蜜兒或許受到年輕音樂家德布西(牧神的午后)的愛慕與莫索斯基的影響,在她的作品中我們聽見了柔美的音律,緩緩揚起的姿態,圈繞起雕塑的場景氛圍。卡蜜兒追求柔美的自然主義,心靈的投射,嘗試自己的風格,不再跟隨羅丹學院派的形式主義,不墨守成規,也不在大師陰影下創作。

來自於德布西的追求與卡蜜兒思變,對羅丹的威脅提高,他在雕塑中追求肉體更急遽的姿態,以激烈的能量衝撞感官,當卡蜜兒創作再提升時,羅丹的安全網逐漸失效,世界不在是理所當然的受控制,所以羅丹快速的收回提供給卡蜜兒的資助,防禦自己的陣地。

羅丹無法拋棄蘿絲與卡蜜兒結婚未必是引起她妄想症的主因,對於一個天賦異稟,手拿鑿刀敲擊堅硬大理石的奇女子,憑藉剛毅的性格,精準下刀的判斷力,馴服堅硬的雕塑材質(羅丹並沒有大理石作品),心質是絕對強悍的,也就是說與羅丹的感情是重傷害,但是生命中還有創作可以支撐。根據藍瑪莉‧芭黎的文章中指出有多件卡蜜兒的作品和羅丹的幾乎像雙胞胎,卡蜜兒的「祈求者」甚至於與「地獄門」中的哭喊長得一模一樣,她的頭像習作只是個簡略雛形,卻被挪用在羅丹的「貪婪與淫蕩」的組作中註 1,另一種說法稱卡蜜兒在自己工作室中做的作品沒多久就發現羅丹做出比她更大更誇張的姿態 而且還賣了很好的價錢,所以創作能量的被竊取、作品被盜用、天才的光芒蒙塵,恐怕才是卡蜜兒真正的致命傷。  

另一個致命傷是來自社會風氣與家庭(小資產階級的保守家庭),以當時的情景,單身的女性藝術家又成為情婦的壓力,特別是母親與妹妹的責罵埋怨、弟弟保羅指責羅丹,都令卡蜜兒難堪和無力招架。她曾經意氣風發,但是事業並不順利,沒有官方委託,連代工翻模的費用都拿不出來,還被告上法庭,只能四處借貸。

關於作品的閱讀

讓我們用手代替眼睛來感覺羅丹的作品,隆起與凹陷面積緊密隨著手指的移動而劇烈的變換連接,顯示感官的挑擾是刻意、放縱、近似誇張的在雕像上發出訊號。評論家克拉代爾認為羅丹的作品有一種透射的好奇,表現出森林野獸般的機智,甚至狡黠。早期羅丹粗暴生猛的能量,完全不含蓄的人體語言是張揚外放的,與米開藍基羅莊嚴、完美精神性不同的,是出自於對泥土的堆推挖壓挫的迅速手勢來完成,時間感是緊張中速度的,帶出手勢與呼吸連動的生理感知,它在側寫雕塑中的「真」,也就是實實在在的生命,包含苦難貧賤醜陋所有負面的、不幸的內容,羅丹說:對藝術家來說,一切都是美的,因為對於一切事務,一切存在,他的深刻眼光都能把握「特徵」,也就是把握從形象透露出來的內在的真理,這真理就是美。虔誠的學習,你不會找不到美,因為你將會找到真。所以羅丹並未追隨新古典主義的理想美、完善美,而是在看似醜陋衰敗的現世中找尋生命實像的美,真的價值。rodin02 copy

劉海栗認為羅丹的作品是西方美術的第三高峰,第一高峰是古希臘的菲狄阿斯,在矛盾中尋求幸福寧靜合諧,第二高峰是文藝復興時的米開蘭基羅,以人的覺醒與掙扎為重要主題,展獻人類強大的力量,來反應神權的愚昧專橫。第三個高峰則是羅丹,在他作品中神的形象消失了,他思考人間疾苦,歌頌人的創造力、尊嚴。但是他抄襲卡蜜兒的佳作,始亂終棄,人格上比起米開蘭基羅要差很多。註 p2

先不去看作品標示,卡蜜兒與羅丹的各自的雙人組作品,以眼神、手勢、姿態表現情感流露的剎那場景,款款深情在兩件雕像之間交纏圍繞,它們是美與愛的化身,是多情浪漫的記憶,傾訴人間最迷人的戀曲。這些作品與羅丹早先所刻劃的人間疾苦真實不同,不難發現是卡蜜兒的影響,而後卡蜜兒的作品一直都流露出女性的浪漫與柔美,但是卻有如夢似幻的不真實感,或許是她對於雕塑凹凸表面和緩起伏、圓融的收理的方式,讓雕塑呈現一種欲語還休的迷離,這是卡蜜兒致力補捉的心理情境,當時的藝評家稱:那些作品是美好姿態的鬼魂,是太早嘎然而止的感受,帶著強烈的未完成性。  

rodincamille

如果卡蜜兒知道羅丹在彌留時口中念念不忘、想見的妻子是她,卡蜜兒會不會少怨恨呢?那怕只有一點點或許都能讓她在晚年好過些……唉!事實的真相其實是複雜的………  

 

推薦電影

羅丹與卡蜜兒,這是一部非看不可的好電影!!

 

延伸閱讀

  1. 關於羅丹日記擇抄,熊秉明 著,雄獅圖書
  2. 第五部激情,羅丹的傳奇生涯,胡日健、李必祿、唐若水 著
  3. 羅丹傳,王鴻仁 譯,楓城出版
  4. 卡蜜兒羅丹的繆思與情婦,藍--瑪莉‧芭黎 著/王日香、鄭至慧 譯,時報出版
  5. 羅丹論藝術,葛羅賽爾記錄/ 傅雷 譯,新地出版

 

 

註 1 p45,卡蜜兒羅丹的繆思與情婦,藍--瑪莉‧芭黎 著/王日香、鄭至慧 譯,時報出版

註2   p2,羅丹論藝術,葛羅賽爾記錄/ 傅雷 譯,新地出版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慧如 Ruby Lin 的頭像
    林慧如 Ruby Lin

    神的孩子在畫畫/林慧如部落格

    林慧如 Ruby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